主题:金门战役一些未知事实
楼主:grantyang
粉丝数(2)
|
---|
![]() | #1 |
49年十月的金门之战一个意想不到的因素是坦克:当时金门岛上有一支装甲部队,共有美制M5A坦克二十二辆。解放军高级将领叶飞(十兵团司令)和肖锋都知道这个情况,但因为历来对蒋军坦克十分轻视,加之这支装甲部队始组建不久,主要成员都是从淮海战场双堆集突围逃出来的残兵败将,哪敢言勇?
登陆部队并未认真准备反坦克作战,从以下例子就可看出准备的粗疏:部队的确带了打坦克的火箭筒,当时的火箭筒分为前筒、后筒和火箭弹三部份,需三人配合才能发射。因欠准备 ,结果前筒装在甲船,后筒装在乙船,火箭弹装在丙船。强行登陆后,建制混乱,甲找不到乙,乙找不到丙,导致火箭筒全然无法使用。 10月24日下午,蒋军坦克配合步兵在一点红海滩进行反登陆演习,中间一辆坦克发生了故障 ,无法开动,当晚停留在海滩原地连夜进行修理。午夜时分,解放军第一梯队恰在这一带海滩抢滩,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辆坏了一夜的坦克居然能开动了,当即向登陆部队开火。M5A坦克火力配置很强,一辆单车的火力就超过一个装备齐全的步兵连,一个坦克营的火力则会超过一个步兵师。它给予共军重大杀伤。登陆部队为避其锋,撤入海滩附近的防风草丛中,坦克就冲入登陆部队隐蔽处做蛇形碾压。后来,这辆坦克被国民党授予“金门之熊”称号 。陈诚称: “ 金门作战,装甲兵居于首功。” 台湾方面称金门战役中解放军被俘有近七千人,大陆方面称三千多人。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战俘都被送到台湾东海岸绿岛的"新生营"历经"教育改造",1950年5、7、9、12月份,九百多人分四批被遣返大陆。 为什么要将这批战俘送回大陆?了解国民党手法的人知道这是国民党"借刀杀人"的作法。对于那些忠贞不贰的解放军干部和士兵,国民党认为将他们送回去一定会制造解放军内部的矛盾,这比处决他们更为有利。金门战役的归返人员返回大陆后,反复地受到政治审查,有的甚至被打成"叛徒"、 "历史反革命",大多数处境极为悲惨。金门战役归返人员算战败人员,他们和家眷往后三十年岁月中受尽歧视,最糟的时候连基本生活都有问题。 更为吊诡的是,留在台湾的战俘在大陆反而都被列为烈士(大陆不会承认解放军被俘虏后会不愿意会祖国),家属背了数十年烈属的光彩。等到两岸开放探亲以后,一些"烈士"又从台湾返乡,成了穿金戴银的台商,受到地方统战部门的热烈欢迎。其中原244团的医务人员赵宝厚,后来去台后被编到国民党部队,在台湾上了军校成了军医,退伍后开了牙科诊所,1988年带着台湾的妻女回山东泰安探亲,亲属都感激他当年的烈士头衔给他们带来的几十年福报 : 历次运动都没有挨整。赵宝厚的叔父赵星奎说:"小赵参军,是我带出来的,我那时就看出这孩子有出息!"人生变幻无常,以此为甚! 金门战役之後解放军的几次失利 其实到了1950年7月,解放军29军又派了一个侦查营到金门外围据点大担岛进行武装侦察, 结果登陆后遇七级强风,导致无法撤回亦无后援,与国民党守军激战后,三百多人战死,二百多人被俘,情况与金门战役类似,大陆方面对这场小型的遭遇战较少提及。其实这些士兵是29军当中挑出来的敢死队,士兵个个年轻精壮,不过仍不敌海岛的地形天候,至于战俘后来的境遇与金门战役类似。 南日岛之战是胡琏将军继金门战役之後又一重大胜利:国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了一个歼灭战,1952年10月11日,胡琏派遣汪光尧75师共6,000余人乘3艘登陆舰,10条登陆艇在解放军住守的南日岛登陆,登陆後向纵深穿插,分割包围守军,各个击破。守岛军6575部队的1个连,迫击炮排,重机枪排,团侦察排全部被歼,当了俘虏。 大陆部队因不了解情况,在随后的收复南日岛作战中又犯了极大的战略错误,搞分批增援,援兵为6575部队第二营营,水兵师陆战营两个连,6573部队的二营,分三批分别增援。结果每次援兵上岛,国军都佯作开始不支,仓皇向后撤退,解放军向前追击,结果国军两侧伏兵一齐杀出,包围登岛援军,在这种情况下,三批援军基本都被俘虏. 此战解放军共损失1300余人,大多数成了俘虏。10月22日押往高雄,随後解抵台北。南日岛之战解放军被俘虏800馀人,死亡500余人,由於国军方面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损失极小,据国军统计伤亡不到二位数,也就是说在100人之内. 除了金门,登步,南日岛屿外,胡琏将军在岛屿争夺战中还有如下胜利:湄州岛,大胆岛,乌丘岛,南澎岛,平阳乌岩和雾城,因都是小战斗所以一般介绍较少。 金门战役三野被俘士兵的情况! 那些被俘的士兵是在弹绝粮尽或负伤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被俘的,不少人宁死不屈,有的在被蒋军运往台湾途中跳海自杀;有的因重伤被蒋军丢下海;有的到台湾后因伤得不到治疗而死;在台湾的集中营内,有的坚决同敌人斗争惨遭杀害;有的考虑台湾很快解放,采用各种手段同敌人周旋。被俘的干部战士在台湾的集中营内备受折磨,他们挨打受骂,忍饥挨饿。敌人还强迫那些当过国民党兵的解放军战士以及参加革命时间较短、年龄较轻的被俘战士当了国民党兵。 1950年和1951年,敌人把数百名年龄较大、受过伤、或坚决不肯留台湾的干部战士分三批放回大陆。这三批人回大陆后,先后在南京、杭州和福州接受审查。受审查的干部、战士绝大多数被开除党籍、团籍和军籍,处理完回乡务农;少数留在部队工作的很快也复员还乡。还有部分人被判处有期徒刑2-15年。 回到大陆的两名团级干部之一的251团副团长马绍堂,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在台湾集中营内拒不接受敌人的发动宣传曾受过电刑。他和政委田志春一起,被国民党报纸称为“顽固分子中的最顽固分子”,回大陆后却被判了5年徒刑。244团政治处主任孙树亮,也被判处了五年徒刑。 这些被判刑的干部战士,在服刑期满后,也都回到原籍务农。所有回乡务农的人其原籍大都是贫困的革命老根据地(244团、246团、251团创建于山东老根据地,253团创建于苏北老根据地)。有的人在三年困难时期病饿而死。有的在“文革”中当作“叛徒”揪斗,历尽了千辛万苦。他们怎么都没想到,他们在金门战场上浴血奋战,在台湾集中营内受尽了催残,终于回到大陆,竟被当作“敌人”看待! 他们认为,是上级不注意调查敌情、海情、轻敌急燥,盲目决策,轻率地定下作战决心,把近9,000名干部、战士送上金门孤岛敌人重兵包围之中。而广大干部战士,在岛上背水作战,孤立无援,在占绝对优势的敌人面前毫无惧色。英勇战斗,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无可指责的。 应该说明的是,那些被俘后归来的同志,虽然按照1983年中央指示精神作了重新处理;名誉得到恢复,生活有所改善;但他们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毕竟达30余年,除个人健康受到损害 ,还影响到家庭及子女升学、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晚年生活相当困难。特别是看到那些当年留在台湾参加了蒋军的人,如今回到大陆探亲,个个西装领带,神气十足,心中的愤愤不平 ,不言而喻! 又见:维基百科“南日岛战役”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2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23/05/20 04:10:45 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