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历史的魅力:戴着面纱的姑娘
楼主:明明
粉丝数(14)
|
---|
![]() | #1 |
最近看了很多学者关于张学良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刷新了我对历史研究的认识。中学课本中有关于张学良的记载最重要的就是“西安事变”,因为“西安事变”事件,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张学良因此被冠以爱国将领 的称号。可是很多学者对他的评价并非如此,甚至大相径庭,是否能称得上“爱国将领”都还得另说。然而从中学到大学的历史课本中,对于张学良这个人物的评价都是清一色的“反对内战”“逼蒋抗日”“爱国将领”等等,并无其他过多的历史事件及评价。
![]() 所以这就让我想到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论从史出。这里的“史”指的是史料,即史料考证,不管是从地里挖出来的文物,还是有文字记载的史书典籍,都称为史料。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拿证据说话。所有的历史都需要通过史料来考证,可是,在我看来,一段历史即便有了相对应的史料来证明它的真实性,我认为那也并非就是当时“真正”的历史。 就拿张学良来说,“西安事变”是不争的史实,张学良当时扣押了蒋介石也是确有其事,可是张学良扣押蒋介石的动机却还有待考证,因为,如果张学良真的如历史课本中所描写的那样是为了共同抗日才扣押蒋介石,那为何张学良在东北三省统治的那么长时间里,却并未对抗日做出过实质性的行动?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史料本身并不会说话,使史料发挥作用的只能是历史学家的学识水平,水平越高,历史的还原度也就越高。而我认为“当代史”又可以称为是“政府史”,即,当代政府想让你看见什么样的历史,你就能看见什么样的历史。比如日本修改历史课本抹去其侵略中国的罪行。所以我认为,不止日本,在任何国家都会存在这样的现象,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所谓的“政府史”,就像中学课本上之所以把张学良描写为为爱国将领,我想也许只是为了更加突出蒋介石消极抗日的态度罢了。当然,即使是有这样的“政府史”,那也只是小部分。 ![]() 所以我觉得历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历史,都是基于当代社会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研究水平。没有人能百分百的还原一段历史,即便是一些当事人的口述历史,比如一些历史人物写的自传、回忆录等等,都无法保证他们不会掺杂自己的私人感情或偏见。所以,我一直坚信历史拥有无限的可能性,“真正”的历史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没有人能说清。 就像一个戴着面纱的姑娘,你能看见她的五官轮廓,能知道她大概的模样,可是却无法解开她神秘的面纱。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16/07/09 03:53:06 打赏 | |
![]() | #2 |
恩,非常同意。 有一句话不是这么说的么,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 被政府所改的历史肯定是有的,真正的历史是像楼主说的这样。 就因为这种“无限接近”,所以历史才为人所迷。
| |
![]() | #3 |
@艾书:握手~~~~·
| |
![]() | #4 |
我们也正在经历着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