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那些忙碌不停的人,都是孤独症患者(深度)
楼主:华仔
粉丝数(24)
|
---|
![]() | #1 |
![]() 1 是什么让我们越来越忙? 这是一个高效运转的社会,一切行为都被效率主导,每个人都在追求行为的效益最大化。 我们见的每一个人、吃的每一顿饭、打的每一个电话、乃至微信点的每一个赞,都需要转成实实在在的“收益”,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于是,我们竭尽所能的对身边每个人都笑脸相迎,尽管明知很多都是虚情假意,但是我们还是乐此不彼。 某次正经的会议上: 你明明不喜欢这个人 你也知道他并不喜欢你 他也知道你其实不喜欢他 你也知道他知道你不喜欢他 但这并不妨碍你们一起谈笑风生。 某次人员杂乱的聚会上: 你明知加了他微信后也不会联系 他也知道加了你微信后不会再联系 你们都知道以后最多只是点赞之交 但这并不妨碍你们拿着手机去扫一扫。 这就是现代的社交。 人前凑热闹,转身话凄凉。 总是止于表面的寒暄,内心怎么能不孤独? 表面上有多正经,内心就有多寂寞,请记住这句真理。 2 很多人的“外向”都是一种假象,一个人越在外在显露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 外在的热情,恰恰映衬了他内心的虚设,这就是外向的孤独症患者。 更有很多人早已心如死灰,却只是想争口气,就这么苟活。 ![]() 人越孤独,越喜欢把自己变的忙碌,也越喜欢假装自己很忙碌。 其实一切都是为了逃避,让“忙碌”成为逃脱一切的借口。 微信成了我们排泄孤独感的依托,但是我们打开微信的那一刻就被提醒了: 请记住,你的内心是孤独的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孤独的人,易感冒、易失眠、易中风、易得心脏病、易患癌症…… 最可怕的是:易长胖。 不得不提醒的是:孤独离抑郁,只有一步之差。 小时候觉得可以自觉拯救世界,现在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我——某网友。 人这一辈子,就是走向孤独的过程: 5岁的时候, 觉得自己需要父母, 10岁的时候,觉得自己需要玩伴, 15岁的时候,觉得自己需要同学, 20岁的时候,觉得自己需要兄弟; 25岁的时候,觉得自己需要爱人; 30岁的时候,觉得自己需要事业伙伴; 35岁的时候,觉得自己需要红颜知己; 40岁的时候,觉得自己需要家人孩子; 45岁的时候, 觉得自己一个人最开心! 3 未来的社会,人会越来越独立。 因为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社会越来越细分,分工越来越完善,各种垂直领域越来越多,纵向发展也成了人成长的一大趋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专注而努力,互相干涉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未来的社会将很有意思:一部分人完全理解不了另外一部分人,这一个人完全理解不了他身边的另一个人。 不能理解没关系,能尊重彼此的不同,就是最高层次的修养。 传统的社会是“同而不和”,每个人都是在同样的模子里成长的,三观也都是被设定好的,真实的内心被压抑,于是每个人稍有机会就会发泄自己,人的精力太多,又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转化成了各种负能量:拉帮结派、算计排挤、攻击谩骂等等,这些都是社会运转的动力,这叫面和心不合。 未来的社会是“和而不同”,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会越来越大,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没有人再有闲心说别人闲话,也没有人再会在乎别人眼光,谁也没有权利把自己三观强加于人,这叫多元化共存。 以前是我们整天忙得团团转,围绕婚姻转,围绕家庭转,围绕孩子转,围绕公司转,未来这些都得围绕我们去转。 个体在崛起,组织在下沉;社会正在以各种个体为中心,而不再是以各种组织为核心,真的是怎么开心就怎么来。 传统的社会运转是靠礼仪道德来维系的; 未来的社会运转是靠规则契约来维系的。 4 的确,从结构上讲,个体越来越独立了。 然而,从精神上看,人心越来越孤独了。 老子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正是未来社会最生动的写照。 应对这一切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知道自己因什么而存在,明白自己创造的价值,是内心强大的基础。 这样也好,从此再也不用过问那些冷与热,亲与疏,阿谀与恶语,附势与踩挤。 让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尘梦里,谁也不欠谁的,大家不用恶语相向,更无须一命换一命。 未来,我们都是孤独者 直到有一天 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孤独,将从此消失无影踪。 为了能让大家在大变革时代 读懂未来、读懂自己 来源:水木然专栏 作者:水木然
打赏 | |
![]() | #2 |
不是很赞同这种说法。
忙碌,表明需求这个人的事情和人都很多。 表明这个人对于很多人的价值都挺高。 那他怎么能算是孤独呢? 真正孤独的人是没人需求的那些人
| |
![]() | #3 |
当今国企人的真实写照:
我们竭尽所能的对身边每个人都笑脸相迎,尽管明知很多都是虚情假意,但是我们还是乐此不彼。 某次正经的会议上: 你明明不喜欢这个人 你也知道他并不喜欢你 他也知道你其实不喜欢他 你也知道他知道你不喜欢他 但这并不妨碍你们一起谈笑风生。 某次人员杂乱的聚会上: 你明知加了他微信后也不会联系 他也知道加了你微信后不会再联系 你们都知道以后最多只是点赞之交 但这并不妨碍你们拿着手机去扫一扫。 这就是现代的社交。 人前凑热闹,转身话凄凉。 总是止于表面的寒暄,内心怎么能不孤独? 表面上有多正经,内心就有多寂寞,请记住这句真理。 很多人的“外向”都是一种假象,一个人越在外在显露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 外在的热情,恰恰映衬了他内心的虚设,这就是外向的孤独症患者。 更有很多人早已心如死灰,却只是想争口气,就这么苟活。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17/09/28 00:28:13
| |
![]() | #4 |
@#游山玩水:赞同。于我而言,忙碌会带来幸福感,那种通过忙碌获得肯定的充实也是其他事情没法代替的
| |
![]() | #5 |
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就下定论。 这文章作者也是个资深妄想症患者吧。
| |
![]() | #6 |
外向的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 |
![]() | #7 |
没有吧,好多说自己孤独的都不过是矫情而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