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王思聪等一众名人网红,能让有偿问答成为下一波巨浪吗?
楼主:NY
粉丝数(49)
|
---|
![]() | #1 |
王思聪等一众名人网红,能让有偿问答成为下一波巨浪吗?
最近几天,互联网最火的新闻非“分答”莫属。王思聪在分答上3000元回答一个问题的新闻,火遍大江南北。 一个仅仅推出了不到一个月的产品,能够如此火爆,再一次塑造了互联网“神话”。当然,这款产品研发绝不仅是一个月,而且这是“巨人肩膀”上的产品,从邀约的这些名人来捧场即可看出。 ![]() 那我们来看看“分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手机微信扫码,第一页你可以免费听一段东西。除去免费的,下面的回答要花1元钱。 ![]() 点开第二个目录新晋榜,一堆名人都在那里,等待你向他们提问。 ![]() 点进一个名人,这位窦文涛,好嘛一个问题要价333元。没尝试,因为我没有问题想问他。 大致上,就是你要提问的话,就得付这么一笔钱。如果名人不回答,钱退给你。 名人的回答就是60秒之内的一段音频。别人要是也想听,得花1元钱。这1元有5毛会给提问者。 自从分答火爆之后,很多文章称这个为“知识分享经济”。 俺斗胆评论一下这种玩法和模式: 好的地方: 1. 涉及到钱。 中国的事情是,一旦涉及到钱就显得很有趣。(另外,涉及到免费饭局也会变得很有趣。) 比如,打麻将没啥意思,但带点钱的麻将是国人的终极娱乐方式,永远会火下去。所以,互联网服务带点钱在里面,趣味就来了。回答问题的可以明码标价,有赚头。王思聪回答了32个问题,挣了20万。当然他不会在乎这20万,但这个标杆效应相当显著。提问题的也有想头,万一有很多人想花钱偷听呢?岂不是可能赚回本钱来?大伙凑在一起,讨论讨论人生还能创造不少财富,太爽了吧?! 2. 涉及到名人。这是一个新的名人和粉丝互通、相互交流的渠道。虽然现成的渠道已经很多,但是,这种把各路名人汇聚在一起的场所还是相当新颖别致的。别的地方哪能凑齐这么多名人来?这不,菜单往下拉一点,可以找到章子怡,再拉一点,可以找到汪峰。马上就可以问他们一些让匪夷所思的问题了,是不是?这种模式秒杀网红啊,因为这些名人可不是一两个严重锥子脸的网红可以比拟的。 3. 聚集人气。互联网最宝贵的是什么?人气,访问量!有这么多重量级名人,何愁来不了人? 好的方面说完,“分答”是不是会一统江湖,从此天下太平了呢?俺表示怀疑。 坏的地方: 1. 还是钱的问题。很多名人回答问题要的钱不多,但也得十几块吧。平民大众有多少个十几块花给明星们呢?不过普通人不提问,他们公司可以安排提问,这点钱还是小钱。但对普通网民,听一段60秒的录音要1元。每天听10段,20段,积累下来开销也不算小。比如,虽然目前分答这么火,但排在前列的回答“被偷听”的次数也就是几十次,说明普罗大众花这1元钱还是很小心的。最重要的是,互联网绝大多数地方是免费的。现在人们在他们网站上听个新鲜,过一段时间,还愿意继续这么花钱听下去吗?
2. 他们的回答是“知识”吗?60秒的回答只能言简意赅。某些比较具体和实际的问题就不一定适合。比如,“我现在该不该在北京买房?”这种问题太具体,对方不可能在60秒给你足够可靠的回答。那么最多回答一下“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或者比如像王思聪回答的他喜欢的啪啪啪的姿势,这类猎奇的问题。那么与其花大价钱问这些明星,不如自己谷歌或者百度一下,甚至去天涯论坛或者知乎上找一下得到的信息量更多。英语好的去国外网站上看看,互联网上压倒多数的信息还是以英文形式储存的。 3. 审美疲劳。名人和粉丝以此交流,会热闹一阵子。但时间长了,还会有多少可以问的?王思聪啪啪啪的方式这次已经问完了,下次该问啥了呢?或者说,普通网民对这些名人还会有多少持续的兴趣(愿意花钱去购买,几十上百块一个问题哦!)。一旦节奏慢下来,新内容产生得少了,普通网民的兴趣可能继续降低,而名人的参与度也会降低。同时,音频方式的回答方式非常难以归类、鉴别、筛选和搜索,容易产生垃圾信息。 4. 单向的交流。名人对粉丝的这种交流是单向的。互联网的本质是去中心化,是普通人之间的互联。“分答”这种形式是信息的单向流动,而不是互动。
(集诚信特约文章。转载必须注明作者,以及集诚信 jichengxin.com)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4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16/06/28 20:54:36 打赏 | |
![]() | #2 |
花钱听回答?真是疯了这个世界,什么奇葩东西都有,赚钱多不容易能不糟蹋吗,还有那么多人因为钱而受折磨呢。明星真有那么重要?
| |
![]() | #3 |
猎奇心理!我也想问名人隐私问题。就是太贵。
| |
![]() | #4 |
我是在想,就算钱花了,但是这些名人会真实的回答问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