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既然谈到骗子,我也来篇骗子系列吧
楼主:NY
粉丝数(49)
|
---|
![]() | #1 |
笔者在澳洲居住了很多很多年。虽然生活中骗子不多,绝大多数人以诚相待,但这么多年下来,仔细想想,还真和骗子打过几次交道。 我碰到的骗局No.1: 投资软件 某天,我收到一个电话,电话里说他们是一家投资研究公司,有一些投资方面的资料,能否寄给我。电话很职业很诚恳。
我同意了,想想反正看看也没有损失。 没过一周,他们的资料如期寄到,一个大信封。信封印刷精美,上面有他们公司的名字和免费电话。内有一本不厚的说明书,非常厚的纸张,同样编辑得“很职业”印刷得无可挑剔。 这本说明书描述的是,他们有一套复杂的市场计算软件,在该软件的帮助下,客户各种投资,比如股票,甚至跑马比赛,都可以获得超乎寻常的回报。各式各样的回报曲线画满了整个说明书。浏览完毕,你会觉得用了他们这套软件,实现财务自由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唯一的问题是:整个说明书没有更多的关于这套软件是个啥样子、基于什么原理的说明。当然,也没有促销信息。 估摸着我已经看完了说明书,几天后我如期收到他们的电话,貌似非常职业地和我探讨了一下读后感。并且说他们在我住的地区只有非常有限的几个销售名额,请我抓紧机会购买。价格每套xx万元。不出所料,价格非常昂贵。 我有点好奇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向他反映说,我对他们的软件比较感兴趣,但是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比如软件是什么样子,有没有详细的说明,能否发几张软件界面的截屏给我看。 过了几天,他们回复,一般他们是不提供此类信息的,经过总经理同意特别给我提供详细信息和截屏若干。其实他们的信息仍然是模模糊糊,截屏也看不出个所以然(都是一堆数据列表)。我没有回复他们的电邮。 然后,就是每隔三五天他们都会有人打电话,和我不紧不慢地探讨问题。我全当是联系英语会话了,也想看看谁更有耐心。 其实,现代社会,如果能够合理使用谷歌或者其它搜索引擎的话,骗局是很容易露马脚的。他们这种骗局只要一查,准能够现原形。 同时我还在网上查到一两则广告,有“公司”以他们报价的几分之一在报纸上做广告,出售类似软件。 在我持续地模棱两可下,他们更换了一个经理,说前面一位不了解我的实际需求,现在特别给我降价多少多少。而且已经是他们公司的历史最低价格,降无可降了。 我终于在最后他们给我的电话里使出了“杀手锏”,“John啊,我很想从你这里购买,我对你们的产品很感兴趣。但遗憾的是,昨天我收到另外一个公司的电话,说可以以三分之一的价格卖给我一套一样的软件,你说我该怎么办?” 说话老辣的John在电话里沉默了,片刻之后默默地挂断了电话。连个再见也不说。 哈哈哈。
我碰到的骗局No.2: 电话调查
最普遍的一种骗局,就是打电话来伪装成某个大公司的,然后假模假式地说为了确认我的真实身份,让我报上名字、生日、地址等等(我在想他们最后会不会让我报出网上银行的密码?) 某一天,照例我收到了一个这样的可疑电话,说是某银行打来的。正好我有该银行账户。 于是我问,“哦,你问我我的生日,在我回答之前,你能告诉我你在哪里给我打电话吗?” “我在我们银行的总部,墨尔本。” “墨尔本?具体哪条街道呢?” 对方沉默了一小会,说“嗯,这个,是在Collins街。” 我哈哈哈地回答,现在应该是大晴天,不信走到窗边看看。 对方没有回答,把电话转给了另外一个人。那人说道“你这个人为什么要问这么多问题?我是他的经理,请你直接把你的详细资料和我们核对!” 我说我听你的口音你是在印度吧,我怎么知道你是那个银行的呢?你给我你的电话,我给你打过来! 对方显然被激怒了,大声地说“我们不需要你这样的客户,我们不在乎获得你的这些信息!” 我说“很好很好,不过你们这种窃取别人信息的行为跟罪犯是一样的。小心我们举报你给警察。” 当天我相信那两人给气得够呛。
我碰到的骗局No.3 分时假日物业 这个其实不算一种“非法”的骗局,因为做这一行的公司合法地经营着,合法地在各种展会上吸引普通人的注意力并且试图把这些人引诱上钩。 所谓的分时假日物业(Time Share Holiday Properties)就是一种所谓的投资计划,你买的是他们给你展示的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种假日物业(比如度假村等等)的一小部分“产权”。所谓的“产权”能给予你在这些度假村每年数日的免费度假住宿。而且这种“产权”是无限期的,可以传给后代。 通常销售这种投资计划的公司会用一些手段把潜在用户吸引到他们的办公室,然后一对一地短时间高强度推销他们的“产权”。逼迫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决定并支付非常高昂的费用。 我也被他们吸引到了他们办公室(都怪我对他们的“小恩小惠”没有免疫力。说实话,上当受骗都是从贪图小便宜开始的!)
面对销售小姐在一面墙的如上面这种美图前口若悬河地推销,任何人都难以抗拒那种推销的压力和吸引力。宣传片、手册、详细地说明,到处的绝美的风景照片,世界各地的名胜。 然而,他们不知道我这个人第一对于推销从来不会马上做出决定,第二对于大数额的消费我是本能地抵制的。当然,内心深处我总觉得这个计划有一些猫腻在里面。 我拒绝了他们的“盛情”。对,如同其它的很多骗局,他们最后会告诉你,你必须在现在就购买,这个优惠走出这个办公室就没有了。 回家我详细地查了,才发现网上有人半价转让同样的“产权”份额。很多人买了这种timeshare后悔不迭。 其实这种骗局经不起推敲。他们这些物业到底销售多少份“产权”是没有数的。而且这些度假村总是在很偏僻的地方(建造起来便宜)。虽然免住宿费,但交通费用、在里面的消费都是他们说了算。再有,为还没有用过的服务预付一大笔钱总是非常愚蠢的。 当天,那个和我谈的销售小姐送我出门时偷偷对我说,她也从来不当场做出这种购买决定。看来她还是有点良心的。就是那种公司良心太坏。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3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16/06/20 06:26:26 打赏 | |
![]() | #2 |
@NY:是的,多年前有一次我在银行办理汇款,填完单子我就走了,因对方的汇款地址有误,银行无法完成汇款。下午接到银行工作人员用座机给我打电话,:“你好,你早上到我们这里办理的一笔汇款,对方的地址不对,无法汇出。”工作人员并没有一开始就要求你提供个人信息哦。所以接到要求提供个人信息的电话,一定要警惕。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16/06/20 23:34:02
| |
![]() | #3 |
多年前,我父亲接到一电话,说是给我家买的车退税,需要信用卡的卡号。 因为我家确实刚买了车,我爸就相信了对方的话,并把卡号报给了对方。 对方更进一步,说:要用存钱金额多的卡来办理。我爸心里一格腾,这不是退税吗?跟金钱多少有关系吗?我爸就开始怀疑了。后经银行证实,只有卡号取不出钱来,我爸也就放心了。 所以现在在外任何资料不能乱给别人,谨防骗子利用!
| |
![]() | #4 |
骗子手段是很多的,基本上不贪小便宜,就不容易上当。 我碰到比较多的,就是声称淘宝客服之类的(可能因为我网购太多),反正不知道对方是怎么知道我的电话,我购买的物品详细信息,说了一大堆之后让我提供一些信息,就开始察觉不对,直接挂掉。之后每次声称我的订单有误或者让我提供信息的,统统挂掉,在淘宝上联系旺旺确认。 这年头,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太严重。
| |
![]() | #5 |
我碰到的骗子No.4: 传销
![]() 多年前,我在参加一个商务组织的活动时认识了一个美国人。
这人原来是一个广告公司的高管,居然辞职不干了,加入了美国某公司做起了传销。
其实他为人不错,看得出是一个很诚恳的人。也是因为他的诚意,我才同意跟他一起去上了一堂课。
到了课堂,我才明白那就是传销。
这种模式我是不信的。碍于情面,听完了一次课,然后买了一套入门资料。但内心已经决定到此为止。
后来研究了一下那本资料,就是用他们公开的数字,也很容易找出那种表面光鲜的信息底下的问题的。
我用他们一年分配给推销者的总利润(一个巨大的数字)除以推销员总数,得到每个参与者一年的平均收入。
那个数字是非常低的,完全没有吸引力的。
我不是太明白一个曾经的公司高管,难道没有看透这个问题还沉迷其中?
后来为了“回报”他,我把他介绍给了我的另外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当时也在做另外一个公司的传销。
好吧,两个系统的人碰在一起,都以为可以把对方拉入自己的阵营里面。
那个对话场景是很有喜感的。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16/06/20 06:57:34
| |
![]() | #6 |
我碰到的骗子No.5: “假”募捐
![]() 虽然对于骗子我是比较有警觉的,而且几乎没上过当。但也就不久之前,居然差点上了一回当。
某天我正在办公室忙着,走进来三个人,一个主管带着两个象实习推销员似的人。
他们一进来我就盘算怎么把他们尽快地打发离开。
不过,没两句话,他们居然让我接受了他们的推销。
原来,他们是在给某著名医院某基金推销的抽奖,买了奖券等于是给医院捐了款。我以前给心脏病基金会做过义工,知道这种挨家挨户敲门募捐的辛苦。就欣然同意买了奖券,因为没有零钱还用信用卡远程付了款。
他们开票时,实习生还不忘问我,要是得了奖,打算去哪里旅游。
我说我从来就不认为我会得奖,所以根本就不想得奖的事情。
他们出门后,我想着觉得有点蹊跷。便上网查了下那个基金会。哪知网上反馈很差。
这是某个公司运作的项目,名头顶了一个某医院的基金会(其实是某医院工会的基金会)。关键是非常不透明,最后给医院的钱连30%都不到。
这不是骗钱吗?俺怒火中烧,走出门去,好在这几个家伙还在隔壁几个办公室里推销。
等他们出来,我对他们说:“我现在已经改变主意了。我刚才上网查了一下你们。网上反馈很不好。我也不想仔细解释。这是奖券,你们退款吧!”
那三人当时目瞪口呆,但是也没有别的选择,拿出电话来给他们公司打了电话,告知信用卡退款。
我随后给银行打电话,确认了退款事宜。
还好,差点这次就上钩了。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16/06/20 07:13:11
| |
![]() | #7 |
骗子在不停的提高自己的骗技,我们也得不断更新我们的防骗知识。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16/06/20 23:26:36
| |
![]() | #8 |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咱们的电话号码为何会落入他们的手里的?究竟是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渠道进行这种交易
| |
![]() | #9 |
@林飞扬:这些事发生在澳洲的事情。在澳洲,白页(white pages)很容易查得到个人的电话号码(固定电话)。而公司的电话号码也可以通过白页或者黄页查到。
| |
![]() | #10 |
对骗子No2,就是印度电话调查的那个,有朋友说,会不会就是银行的电话呢? 回答如下: 我对其他的真正从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打来的电话也会问:“我怎么知道你是某银行的呢?你可以是任何人。” 对方的反应总是有些吃惊但同时会有很积极的反应,给我提供他们是从那些机构打来的证据。 比如有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就对我说,我是第一个问她这种问题的人。她觉得我问得有道理。 通常他们会给我一个号码(官方号码),然后可以转接到他们那里。 这只是其一。 另外,银行给你打电话时,不会一开始就要你核对身份。(除非是你打给他们)。 而其它机构,比如保险公司、供电公司等,就更不会一上来就要你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特别是生日、证件号码,这些轻易不能随便给人。 还有,就是那两人居然会被我的合理要求激怒,这种反应是很不职业的。
| |
![]() | #11 |
所以得多长记性啊。
| |
![]() | #12 |
我之前也写过一篇关于诈骗的文章
| |
![]() | #13 |
@明明:再贴出来分享一下?骗子的话题老少皆宜喜闻乐见。
| |
![]() | #14 |
上个月,一妇女带着四个孩子,最大的4岁多,最小的一岁左右,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在河滨公园里席地而坐。1岁的孩子含着妈妈干瘪的乳房,两个稍大点的争抢一个小塑料袋里装的啃嚼过的甘蔗干,还有一个唆着手指头。周围围了一群人,七嘴八舌的。“干脆送一个孩子给我吧。”妇人说:“老公会打她的,不行”“你老公做什么呢?”“他背背篼。”看着时不时的有人递钱,我也递了几十元钱。一个星期后,在丁字口东方建国酒店门口我又看到她们了!
| |
![]() | #15 |
@NY:哈哈,那我还得回去找找那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