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家庭式“泼冷水”,会吃人
楼主:愤怒的宝哥哥
粉丝数(11)
|
---|
![]() | #1 |
据说,中国家长最喜欢和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在它的掩护下,一切批评都显得那么合理—— “说你两句怎么了,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批评你是为了你好,怕你刚有点进步就‘翘尾巴’!” 类似这样的话,小时候也听过, 只不过,当年父母说过我的毛病,如今也没改好多少, “泼冷水”反倒泼灭了改进的心气儿。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来自高校心理学教师剑圣喵大师, 对中国家庭的“泼冷水”现象, 他结合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 父母们,不妨当做一份警醒。 ▼ - 1 - 林叔是一个厅级领导,官场上口碑一边倒地好。 我曾经见过他因为一件事,打了三个电话给不同的人, 无论是打电话的顺序,还是电话里的语气,都显示了人情练达的极高智慧。
遗憾的是,他的儿子小胖刚上初中,就不和父母讲话了,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林叔告诉我,他们夫妻对小胖都很好, 想要什么买什么,家族也没有精神病史。 但小胖脾气很怪,一言不合就砸东西。 放学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 班主任说这孩子没什么朋友,对什么活动都不上心,怀疑是不是自闭症。
我坚持见一下孩子,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小胖特别喜欢玩“王者荣耀”和“绝地求生”, 我就以招募电竞主播的平台经纪人这一身份,约好小胖和林叔放学后在一家西餐厅见面。
聊了一个多小时我就发现,并不是孩子出了什么严重心理问题,而是父母在教育上已经病入膏肓。
这次见面机会来之不易,但林叔却非常不珍惜,言语中充满对小胖的潜在攻击。 假如我是小胖,我也要远离这样的父母。
林叔的聊天模式,可以说是当代家长的通病,具体表现有二。
第一,小题大作,生活上的一点细节,会被无限放大到人格的缺陷,甚至是什么成长过程中的“不治之症”。 比如,小胖跟我说:“老师,我想去日本学动漫。 同学阿威和我说,如果你去日本学下配音,将来回国做一个声优,一个月轻松赚几万块钱。” 其实我也知道,这计划略有点不靠谱,但我还是鼓励他。 我:“是啊,现在国漫的配音感觉怪怪的,可能我日语的听习惯了。你加油努力,有一天你也可以成为我欣赏的声优——速水奖。”
林叔:“你还去日本,前几天刚好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你知道吗?阿威那种小流氓,他的话能信?况且你还抽烟,一张口牙齿都是黄的,怎么当配音?” 小胖:“我就抽过一次!” 林叔:“你还和XX家的小红有联系吗?”
小胖:“没联系了,她又不来找我。” 林叔:“那你要找她的啊,你这种躲在家里不和别人来往,以后谁和你交朋友?” 小胖:“.......” 林叔说的话无比正确,正确到连我都没法反驳,正因为我没法反驳,自然也没法接话。 只是我很好奇一点,人与人之间交流,非得是某一方观点战胜另一方的关系吗?
第二,无论聊什么,谈话的矛头都会对准孩子,话题总是围绕孩子的不足。 当聊天气氛基本凝固时,林叔都还不忘打击小胖。 小胖:“我想再来份牛扒。”
林叔:“你还吃,我们家没有肥胖的基因。” 小胖:“我一般是玩猥琐流的,但现在沙漠地图太大了,新图里我都吃不到鸡!”
林叔:“鸡肉你少吃点,你知不知道一胖毁一生。” 我:“林叔,他说的‘吃鸡’是指游戏打赢了,不是真吃鸡肉。” 林叔:“游戏也少打点了,一天坐着哪有不长胖的。” 林叔:“你别不说话,老师来了,你要和他说说学校里的事!”
小胖:“老师,我告诉你,我们班主任居然穿着黑丝来上课!” 我:“哈哈,你们老班平常也这么潮吗?” 林叔:“你别一天到晚挑班主任毛病,她上次还跟我说你........”
我很想告诉林叔,骂胖子只会让胖子变得更胖。
近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为了刺激某人减肥而说人胖,效果将适得其反, 叫人“胖子”对方会变得更胖。 研究表明,当肥胖者受到歧视时, 他的沮丧情绪会让其自闭,从而减少身体消耗。 他很多时候吃不单是因为饥饿,而是通过吃带来的快感,消除人际压力。
这次会面的结果是,小胖说他去上厕所, 然后就一去不回,过一会他妈妈打电话来说,他已经回到家锁上门了。
等你长大后,你会发现你的父母都很像林叔, 只不过他们是拿你“没结婚”这件事来说事。 同理,越是责备你“没结婚”,会让你变得更加不愿结婚。
家有时候真的很难成为你的避风港湾,因为在父母眼里,你总是长不大的孩子,而且浑身都是毛病。
- 2 - 当代家长喜欢通过“泼冷水”这种方式,来展现自己在智力上的优越感,从而表达一个潜在观点“你所做的都是错的,只有在我的领导下,你做的才会正确”。 他们想挽回自己在教育上对孩子的失控,然而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与他们日渐疏离。
如果父母总是不能认可我们,那我们还有必要和他说什么吗?
在日剧里,最终的邪恶BOSS往往都是这么产生的, 不择手段想要超越父亲,其实是为了获得他的认可。 对于我们普通人,父母的“善意批评”会在不经意间影响自己,会束缚自己前进的脚步。
严重点还会形成人格上的缺陷, 即父母一再强调“你改不了的毛病”,就真的改不了了, 因为自己虽然知道父母说的有点道理,但更多的情绪则是和父母的对抗,会反其道行之。
最糟糕的是,这种“泼冷水”式的人际交往模式,会让人误以为是亲密关系的象征。
“为你好才说你,别人哪管你啊!”这句话莫名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很多人就是这么把人际关系搞砸的,他们以为批评和揭露是一种“正直的品质”。
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这句话不太正确。
批评别人不是必定导致人际关系恶劣的原因,指出别人的错误,也经常能获得别人的尊敬。
但当代人在批评上,有一个严重的误区——“为了否定而否定”。
即他们批评别人,更多是为了获得自我认同感,而不是真心想帮助和保护别人。 别以为大家看不出来,前者在批评你时, 情绪会洋溢起一种自我优越,而后者更多表现出担心和关怀。
也就是说,人们接不接受批评, 主要取决于批评者的态度,实际他们不一定能分辨批评的内容是否真实。
自我抬高式的批评,真实与否都没必要听。 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批评坑人的次数要多过帮助的次数,更何况它还有强大的情绪负担。
“欲进先退、以史为鉴”这是古代臣子的进谏艺术, 也就是说,一个真心为你考虑的人,是会考虑我们的情绪的。
总给别人泼冷水,结局就是,会被人烧开了泼回去。
有趣的是,生活中喜欢泼我冷水的人,我发现他们实际并不比我强。
另外,我发现我也没必要向他们证明自己,因为他们的逻辑只是自己的逻辑,并不是这个世界的逻辑。
- 3 - 一个好的劝阻,其实是不用“泼冷水”的,只需要提问就行了。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可以引导对方思考到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比如,我希望林叔停止他错误的教育方式。
我告诉他,别总把孩子“叛逆”挂在嘴边,人的本能会远离讨厌他的人。 林叔:“他身上还有哪一点值得我夸?我要不改了他身上这些毛病,他以后走入社会就完了!”
很多读者跟我说,和自己家人说话也要注意修辞和细节,那样活得太累了。 难道最亲近的人,不该真诚吗?
孔子曾经提出“六言六弊”说,所谓“六言”是指仁、智、信、直、勇、刚六种品德。 孔子认为,当六种人类最高尚的品德失去了礼数时,那会转变为很大的祸害。 爱好仁德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会变得愚蠢;
所以,我们所有优秀品质,包括真诚,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对方的立场,分清人际边界。 用孔子的话说,这就叫礼度。
周国平曾说:真诚如果不讲对象和分寸,就会沦为可笑。真诚受到玩弄,其狼狈不亚于虚伪受到揭露。
所以我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两颗心互相温暖,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折磨。
教育专家陈默教授有一个观点,给我的触动特别大。 她说,孩子长大的最大阻力,就是父母。很多孩子呈现出各种心理问题,就是因为父母不允许他长大。 这种不允许不是主观有意识的。比如,“泼冷水”式的为否定而否定,看上去像是在帮助孩子成长,实际却是剥夺了孩子自己探索和感知的权力。
孩子需要体会成功的喜悦,也需要体会骄傲自满带来的苦果;他们需要感受好的友情的力量,也需要在看清恶友损友的面目后,明白什么人才真正可交。 成长的最高标志,就是可以做选择,我们家长要做的,不是给孩子选择的答案,而是给他选择的权利。
这篇文章被编辑了 1 次. 最近一次更新是在 2018/02/05 06:50:20 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