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在大学里,究竟应当做什么?大学能带给学生什么?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是理想的?
楼主:匆匆
粉丝数(0)
|
---|
![]() | #1 |
在大学里,究竟应当做什么?大学能带给学生什么?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是理想的?大学生活:内卷?快乐?谈恋爱?
打赏 | |
![]() | #2 |
什么昰内卷?
| |
![]() | #3 |
网络热词,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内卷”最早的“出处”是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现在很多高校学生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 大学生们刷爆朋友圈的几张“内卷”图片是这样的: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边骑车边端着电脑写论文。这些图片最早在清华北大的学霸之间流传。之后,“边骑车边看电脑”的“清华卷王”等热门词语登上热搜,相关的表情包也出现在了不少大学生的社交软件中。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于涵宇说,“现在内卷更多地表达一种消耗精力的死循环。其实作为辅导员,我个人也是能理解这种竞争和一定程度上的攀比心理,但是我们现在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更加希望学生要有意识去思考,不要让自己进入这个陀螺式的死循环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表示,无论是相对于个体而言,还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面对“内卷”都是一项挑战。她表示:“学生自己需要想明白‘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及学生父母,需要想清楚‘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怎样的人才’ ‘我们希望看到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摘自百度搜索
| |
![]() | #4 |
甘阳:我怀疑“内卷”这个词现在可能有点被滥用了。我这学期几次在课堂上说,刻苦学习是做学生的本分,这不等于“卷”。同样,学生考试希望考出最好分数,这也不是“内卷”,这太正常了,难道要学生考试都争取最低分数吗?真正的“内卷”是你对所有课程和所有学习都没有兴趣,但是你却仍然要拼命去拿最好的成绩,完全只是为绩点而绩点,这个过程一定很痛苦而且很没劲,这才叫“内卷”。不能把同学认真学习就叫做“内卷”,这是错误的。所以我觉得今天可能有点把“内卷”乱引申了,这会形成很大的误导。但我确实特别能理解你们现在的处境,我也不敢说我就比你们应对得更好,不过我的性格比较反叛,会比较讨厌现在园子里普遍的那种焦虑氛围,可能会选择经常去圆明园这些地方看自己想看的书。老在校园里待着,眼界会比较小。 恋爱很简单,就是全心全意地把自己交出去,才能让对方全心全意地把自己交给你。当然有可能两方发现不是很合适,分手是痛苦的,这也是人生经验的一部分。但是不能还没有恋爱就怕被伤害了,这不典型因噎废食嘛!我就不明白了,人家都是三十多岁以后失恋了好几次,才觉得开始要自我保护,“我宁可不谈了,太痛苦了”。小孩儿失恋过几天也就好了,失恋了再谈一个嘛。人心都是相互的,人家觉得你有所保留,人家也会有保留,这样两个人是很难心心相印的。谈恋爱是非理性行为,用这么多理性、用理工科的思维去谈恋爱,那是发神经噢!这是很简单的:你如果喜欢的程度特别高,你一定是很希望把自己交出去的,因为你是希望追到TA的;要是喜欢的程度不是那么高,那你就先相处相处看嘛——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过程。难道还要先做个方案,像解数学题一样? 把大学当成“苦行僧生活”来过了,那也活得太没劲了吧。大学尤其是本科阶段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应该充分享受人生当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恋爱尤其是初恋就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大学的时候人比较天真,大学毕业以后,人年龄越大,越世故,人的自我保护心态就更强,交朋友比本科要难。所以我说鼓励谈恋爱无非是希望你们在本科阶段能够享受到人生最美好的事情。 你们要把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丰富一点。从前这个事都不用说的,这是自然而然的。我现在很纳闷,怎么现在的大学生都过得苦兮兮的呢?我不能说绩点不重要,但我心里依然觉得,绩点对学生的统治太吓人了。大学要去想怎么让学生更加放松、开心,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现在绩点弄得那么细,变成了大家去竞争零点零几,这毫无必要,对学生没什么好处。我希望你们的生活可以丰富化,不要只有学习。高中生是一切都服从于考大学;本科生就不一样了,虽然是有保研,但是这和考大学还是不一样的嘛。 当代的中国人,对中国文明传统未必就比外国人了解得更多,说不定反而偏见更多从而更肤浅。现在西方和美国一流大学的本科生选修中国文明课程非常普遍,哈佛最热的全校本科生课程之一就是“中国古代文明”,每年上千人选修。很可能现在西方精英大学的本科生要比我们中国的本科生对中国文明传统读得更多!我非常希望新雅学生对中国文明要有一些最起码的了解,因为你以后可能发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同学比你更了解中国,他们都上过中国文明的课,难道你不觉得脸红吗?如果他们说的跟你想的、认为的不是一回事,你又是否有能力跟他们讨论辩论呢? 但在大学为非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文明课,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现在的小孩似乎普遍对历史课没有太大兴趣,而且读历史必须要有比较大的阅读量,这就更让大家望而生畏了。我开设中国文明史的课,要求有两点: 第一个是它不是断代史,要呈现出中国文明通史的基本情况; 第二个是不仅仅阅读中国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讨论。 我希望同时能够读日本和西方的中国史研究,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尤其需要了解这些多元化阅读,因为它们与我们固有的理解差异很大,差异很大就容易引起兴趣和问题。读历史我觉得不能读教科书,尤其我们现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似乎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往往是答案取向的,这种教科书让人没有兴趣,历史都已经有答案了,还有什么可以去研究和追问呢?“阅读中国文明”这门课我们改变了这一点,我们的Seminar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国文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并不是说它就摆在那里,让你从中去学一点现成的答案。你要学会去提问,去想问题。 自然科学的通识教育设计是非常困难的事,即使美国最好的大学在这方面也不是非常成功。理科生往往还是习惯于做题的课,而且总怕自己特殊的物理学课和以后理工科要求的物理学不接轨。我个人对理科的课程没有发言权,不敢乱说什么,不过我确实越来越觉得光是会做题并不等于培养了科学思维。如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事情。 我个人非常欣赏的是美国St. John’s College等的自然科学课程,他们大学四年是按西方科学的历史发展以阅读最基本科学原著的方式进行的,注重的不是计算做题。大一阅读欧几里得原著,大二读托勒密,托勒密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但恰恰是要读这个,托勒密是非常伟大了不得的科学天才,要从错误中去理解什么是科学思维;大三他们主要阅读牛顿和达尔文,大四阅读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非欧几何。这个课非常好,我以前每年送两个中国学生去他们那里交换一年,中国同学往往一开始觉得美国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但跟着一路阅读欧几里得原著等,觉得越来越震撼而且非常有收获。他们讨论欧几里得,就跟他们讨论柏拉图一样热情高涨。 这类课程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没有功利之心。要明白纯粹自然科学本来就不是来“用”的。我们现在生活在技术主导的世界,技术和科学其实不是一回事,真正的自然科学其实和哲学是一样的,是纯粹理想世界的探索和思考。你们也不要觉得这样的课听上去非常好,如果真的开设了大家也不一定都能很接受,要有纯粹追求真理的心态才会觉得非常好,如果只追求有用那这种课一点用没有。但从思想来讲这样的课最有用。 《大学之道》、《自我·他人·社会》、《莎士比亚与政治哲学》、《古希腊文明》、《新雅美国史》这些课程有什么用意吗? 我非常希望我们的大学生能深入地认识西方,而不是盲目崇拜或肤浅贬低式地谈论西方。今天的世界仍处在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中,但我们中国人至今对西方的理解往往非常肤浅。我希望学生能够至少相对深入地了解西方文明的某一部分脉络。西方文明有几个时代有其特别重要性,我自己也相对下过比较多的功夫,一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所以我有一个课讲古希腊史诗悲剧和历史等,一个是西方的近代早期,这方面英国特别重要(讲莎士比亚和简·奥斯汀一方面是他们的作品本身是精品中的精品,一方面也是希望你们由此去深入了解英国这个非常特殊的西方民族),另外当然就是后来居上的美国,中国人包括中国大学这些年来几乎言必称美国,但我们对美国的认识实在是肤浅到了极点。我开这几个方面的课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至少相对深入一点的读过其中一个方面的一些最重要的书,以后就不那么肤浅。当然,开不同的课程也有我个人的自私因素,我不喜欢上重复的课,一个课今年讲了明年我就不大想再讲,会厌倦。所以一门课想隔几年再讲一次。 摘自清华大学甘阳教授
| |
![]() | #5 |
| |
![]() | #6 |
现在的培训机构就是公开的葵花宝典,你要不学,别的孩子学了成绩就会比你好。你要学了,可能就要自宫掉自己的童年,如果所有人都学了,但上大学的名额没变,所以没有人从中受益,只是所有参与的人都损失了自己童年。这就是内卷。这应该是恶性循环,大学毕业后有多少人干了本专业工作,专业对口工作,在大学学的也需要修练,查相关资料,童年自宫没有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