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qk: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西汉时期。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div>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div><div>中国各个时期的历法其实一直在变化的。比如夏朝岁首在夏历的正月,是以木星在天穹上运行的位置所谓岁度的标志。周朝的岁首在夏历的十一月,是以农事的周期为时间依据。</div><div>春节的历史其实非常久远,是我国古老而又隆重的节日。在尧舜的时候称为“载”,夏代称为“岁”,商代称为“祀”,周代称为“年”。周代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当然其中有一些皇帝改过名字,比如唐玄宗时期曾经称为“载”。我们现在所说的过年的时间是汉武帝时确立正月为岁首,即正月初一为新年。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又称为“元日”,又因为这一日终于旦,所以称为“元旦”。当然,这和我们现在元旦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现在的元旦是公历节日。</div><div>秦汉时期,中国社会脱离早期的原始宗教信仰,节日开始约社会生活相关。所谓岁首的春节,在秦汉以后社会意义明显,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此时都是适合聚会的好时机。比如正月旦就是汉代皇家的重要节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东汉的民间正日也举行祭祀和庆祝活动,祭祀祖先,礼敬尊长。全家向家长敬酒祝贺,拜贺宗亲乡党,沟通亲族、邻里的关系。其实,现在我老家农村的春节习俗和这是特别相似的,农村邻里之间都是互相拜年。</div><div>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春节期间流行放爆竹。唐代开始,春节开始有政府的法定假日,一共七天。宋元明清各代,春节成为国家的典礼,场面宏大壮观。盛大的庆典用来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显示中华帝国的国威。官方也借着这些表演,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以和谐社会。这个和现在春节作用特别相似。</div><div>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引进了西方的历法,就是现在的公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两套历法:一是官方推行的西方历法,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另一种就传统的阴历历法,使用与农时以及日常生活。之后传统岁首正是被确立为春节,传统元旦被放在公历的1月1日。中间,一些人曾经试图废除农历,将传统节日全部搬到公历上去,不过效果不好而做罢。新中国建立了以后,延续了这种方式,并且规定了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及放假日期。这就是现在我们过的春节。摘自百度搜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