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py:<h1 itemprop="headline">五大年度微信谣言盘点,点击均超2000万</h1> <div> <p><span itemprop="datePublished"> </span> <br />来源:<span itemprop="publisher" itemscope="" itemtype="http://schema.org/Organization">北京日报</span></p> <div> <iframe frameborder="0" scrolling="no" src="about:blank"></iframe></div> </div> <div data-fid="f5711edea5f"> <div data-fid="faa90728333"> <p>微信谣言传播广泛</p> <p>随着微信深度潜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谣言也在指尖传播。昨日,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报告显示,谣言中比例最高的是失实报道类,占比达31.4%。而传播最为广泛的五大热门谣言,阅读量均超过2000万次,并被多个公众号转发。</p> <p><strong>爱心转发易助谣言传播</strong></p> <p>报告通过人工编码分析,将谣言归为九大类主题:健康养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政经和社会秩序、爱心转发、广告<a href="http://auto.ifeng.com/news/marketing/" target="_blank">营销</a>、奇闻趣事、色情和其它。谣言之所以能广泛和快速传播,主要是因为它暗合了人们比较普遍的心理需求。比如健康养生类、人身安全类、财产安全类的谣言中,主要利用了人们的焦虑与恐惧心理;奇闻趣事类谣言中,则包含了许多迷信内容,该类谣言同时包含焦虑与恐惧、希望与欲望两种动机。</p> <p>报告指出,从诱导分享技巧上看,道德捆绑最有效,利用公众的爱国热情等实现道德压力传播。</p> <p>在报告抓取的谣言样本中,有22.2%的谣言出现了诱导分享,即要求读者转发分享等字句。频率最高的是道德捆绑类诱导分享,即强调为了爱心转发,或者“不转不是中国人”;此外,迷信类的诱导分享也占有较大比例,即声称转发后有好运或者不转发会遭厄运等等。</p> <p><strong>傍晚是谣言高峰期</strong></p> <p>值得注意的是,接近65%的谣言出现在推送的图文信息首位,也就是作为头条或者单独一条发送,说明公众号将其视为重要信息,或者推测其能带来较高的阅读量。</p> <p>在传播形式上,夸张的图片、惊悚的标题几乎是谣言的“标配”。报告显示,约95%的谣言都未申请原创,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公众号编辑申请原创保护意识不强,但也很能说明大部分谣言都是公众号之间互相转载。</p> <p>报告还显示,谣言发布的高峰集中在一天中的傍晚、一周中的周四、一年中的寒暑假。在这些相对非繁忙时间,谣言乘“闲”而入,人们更加有空进行阅读和分享,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p> <p>微信安全团队已联合中山大学正式设立“辟谣研究基金”,对网络谣言的研究者进行支持和资助,首期启动基金为10万元,近期将会公布选题细则和具体要求。</p> <p><strong>五大年度微信谣言</strong></p> <p>《请一定转给你身边的女生看,这是最新骗局!》</p> <p>描述了七个针对女性的骗局,其中一条称女生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子迷路,就带他去他说的住址,在按门铃时被高压电电晕。</p> <p>辟谣:对于按门铃被电晕的消息,警方称没听说过此类案件,认为作案手法成本太高,漏洞太多,在现实中很难实现。</p> <p>《中南海1号档案解密,老毕后悔完了。》</p> <p>主要说我们现在的用水、粮食、文化、工业、国防和和平都应该归功于建国初期的建设。</p> <p>辟谣:文章标题提到的“中南海1号档案”只是一个吸引人点击的幌子与噱头,内文与“秘密档案”没有关系。</p> <p>《这7种肉,医生已禁,比砒霜还毒》</p> <p>文章有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将食物与砒霜做比较。</p> <p>辟谣:过于夸大其词,正规猪肉在屠宰过程中已经割掉了伤斑、甲状腺、肾上腺等组织。</p> <div>《家里的这两种液体一旦合体,马上死亡!速速扩散!》</div> <p>称北京王女士清洁马桶时,倒入洁厕灵又加了84消毒液,王女士随后晕倒,抢救无效死亡!医院诊断为氯气中毒。</p> <p>辟谣:洁厕灵和84消毒液混合后,氯气一般只会对眼睛造成刺激,让人流泪咳嗽。严重时会腐蚀肺泡,造成呼吸困难。如果立即离开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但如果中毒现象不消失,就要去医院救治。</p> <p>《为姚贝娜、傅彪治病的名医终于站出来讲真话了!和你息息相关》</p> <p>推送借用名医纪小龙之名,普及一些健康知识。</p> <p>辟谣:纪小龙确有其人,但推送只是借用了纪小龙之名。</p> <p> <br /> </p> <div></div> </div> </div> <div> <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