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的年味
作者:集诚信钰 图片:来自网络
已经有半年没在家做饭吃的我,知道儿子放假要回来了,工作的女儿要回来过年了,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早早的就开始准备过年的饭菜了!因为我觉得孩子们回家过年,吃妈妈做的饭菜就有年的味道了!
我问儿子过年想吃些什么?妈好准备,儿子说没啥想吃的,平常都吃了。过年想做点啥?儿子说没啥好做的,年年都在做:贴贴年画,贴贴对联,吃个年夜饭,上上爷爷奶奶的坟,没啥意思!儿子说这年的味道没啥味了!

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过年。它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与形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等,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续,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团圆、亲情、祥和,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可在孩子这确感受不到了!
一日送儿子去驾校,儿子还记得外公在世的时候,咱们挤火车,挤汽车要在大年三十前赶回家,在年根的时刻和外公团圆在一起的情景吗?儿子说:记得记得,那年大雪纷纷,火车整整晚点十几个小时,坐上火车还没有暖气,回到外公家我就发高烧了。但是外公好高兴我,抱着我就亲个不停。
是啊,这就是我们对家、对亲人、对故土眷恋。这是从骨子里涌出的对家的情感。
从车反光镜里我看到儿子脸上露出了顿悟的表情。
你抱怨——“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我喜欢听到你这样的抱怨。这说明我们的物质生活好了。你抱怨年味儿淡,一定是心里非常想过年但找不着年味儿。这一声声抱怨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对年的需求、对年的情感,是存在着的,只是找不到载体,找不着可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方式。这就需要你们年轻人去把过年从生活上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设法使传承千载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转化为未来的文化的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