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目标是,不在小孩这张白纸上,描黑了。)
1.
小表弟三岁的时候,某天我陪姨妈带他去公园玩。
路遇一家玩具店。
小表弟看到一把玩具枪,哭闹起来硬是要求姨妈给他买。
姨妈说,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枪了。
然后,再也不理会哭闹的小表弟。
众目睽睽之下,小表弟哭得越来越大声。
我正要开口劝说,却被姨妈拦住了。
姨妈悄悄告诉我说,
“我们都不要理他,如果他发现哭闹是换取玩具的有效方法,他以后都会采取这办法的。如果他发现哭闹没用的话,自然就会停止哭闹。”
就这样,我们谁都没有理他。
几分钟之后,小表弟果然停止了哭闹,跟个没事儿人一样跟着我们继续往前走。
小孩子虽然心智不成熟,但是他们也有自己探知世界的的方式,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
不过,很多时候,这种认知和判断更需要大人们的耐心合作与引导。

2.
今年,小表弟五岁了。
周末去了趟姨妈家,看到沙发上放着小表弟的一条裤子。
一条缝补过的裤子。
补丁上面还留有姨妈的字迹:
“妈妈的手工补缝,让你变得更自信!”
这年头能穿上母亲缝补衣裤的小孩很少见。
小时候姨妈家里并不宽裕,再加上那个年代物资匮乏,小孩儿们穿着母亲缝补的衣裤一点都不稀奇。
外婆在我高中的时候就过世了。
可姨妈觉得,能穿着母亲缝补的衣裤长大真的心暖今生。

想起之前在北京的时候,邻居家也有位五岁的小女孩。
活脱脱的“小大人”一个。
某天傍晚下班回来,在楼道上看到小女孩童声稚嫩地问奶奶:“你不是答应我你不收纸壳垃圾了吗?”
奶奶一脸尴尬,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其实,靠自己劳动所获得,本没有贵贱之分。
可是,奶奶的劳动却遭到了五岁孙女的拒绝。
很多时候,受成年人社会所干扰的孩童成长,会被动植入一些所谓的成人价值观和理念。
因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及时做一些修正和调整。

3.
连续好几周,每天下班路过一个小巷子,都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小男孩或是小女孩,
都身穿校服,一头扎进手中握着的平板电脑里,玩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些忘我。
从平板皮套可以看出,他们手中拿着的是同一个平板电脑。
或许出自同一个家庭。
越是不准,越是好奇,越是要尝试。
这跟成人心里没什么区别。
与其让小孩子放学不回家,躲起来偷偷摸摸地玩游戏,还不如合理安排时间,以奖励的方式让小孩玩。
并且,还可以光明正大地引导孩子玩益智游戏。
因为,大人所给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塑造因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jicheng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