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要做餐饮生意,这半年来从贵阳往返长沙多次,考察产品,市场调研,前期工作忙了大半年,最近正在谈门面。用她的话说,自己还年轻,原本就一无所有,也不怕失败或损失,索性辞掉工作,好好博一把。对此,我自然是双手点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帮得上忙的地方,自然也是义不容辞,因为能够抛弃过去重新开始的人并不多啊。
然而,当她开口问我要不要换个工作环境,和她一起创业的时候,我却怕了,甚至都没有勇气说一个“不”字。此刻,我脑海中对自己的反应,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瞻前顾后,说的再难听点就是“畏首畏尾”了。因为,害怕改变带来的后果和风险,自己承担不起。
也忽然,不敢回想自己曾经的模样。

昨天晚上,许久没有见面的大学同学给我打电话,因为工作性质相似,两人聊了很多。老同学毕业三年,人呢并不能说一事无成,但也离事业有成有点距离。每日除了机械的工作,就是处理那些微妙的办公室人际关系,活得像是另一个人。想跳槽,放眼望去,其他公司给出的待遇不一定比得上这个,不跳槽,又觉得虚度光阴,日复一日沉沦在这看似安稳实则危机四伏的环境中。
所以啊,生活里的一些妥协,究竟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是仅仅是对困难磨难的屈服?当初又是如何在如今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估计自己都忘了。
以前以为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其实和温水煮青蛙又有多大的不同呢?

当我们习惯了一个环境,并在其中自得其乐的时候,往往失去了警惕心、戒备心,因为环境的安逸,而逐渐松懈,当大敌来临的时候,不堪一击。毫无危机意识,才是最大的危机。青蛙,就是在逐渐升温的水中,一点一点从沉醉享受,走向死亡的。

《我的前半生》咋看名字,我也以为是末代皇帝溥仪写的那本自传,后来才知道是亦舒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这是一个家庭主妇被嫌弃而离婚,最后人生反转,主妇逆袭的老套故事。故事并不新鲜,但却给很多人提了个醒:两个人在一起,一方在进步,一方在原地踏步。原地踏步的那方,淘汰出局,两个人分道扬镳。
当我将故事里的人投影到现实生活中之后,会感到莫名的心慌。
究竟,又是心慌什么呢。以至于我,想要一支笔,一个本子,写下东西出来,才觉得这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我自己的胡思乱想想再多而非虚无的。

我突然想起,毕业第一年初做记者的时候,因为是一家境外媒体,单位安排的工作基本都是出差,一次出差基本就是一周。在冬天里背着大背包,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之外,就是一个相机、笔记本和签字笔,这是出门采访必备的,几乎没带衣服出门(包装不下),此外还有一本书。那时候心里只想着如何完成好每天的工作,如何尽快写稿发稿,忙里偷闲的时候看看书补充精神食粮。有一次出差结束还没来得及回家,就背着包到去见好友及与弟学妹们。羽绒服、登山靴,素面朝天、风尘仆仆,尽管一身狼狈,自己却浑然不知,自得其所。同学好奇我背包的重量,打开来看,发展里面放了一本将看完的书……时间过的很快,东奔西走的生活及每天赶场一样的工作节奏早已一去不复返。我似乎过上了以前想要的生活: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做点美食,看看书,种点花花草草,睡睡懒觉。因为我终于有时间,有自由了。

一年半过去了,如今尽管书架上堆满了书,看得最多的却是微信里推送的各种信息。以前出门,感觉登山靴、冲锋衣、羽绒服这样的装备又酷又方便。而现在出门,如果要见老朋友,得换套衣服、去趟理发店才敢出门。
以前忙的时候没时间睡觉,没时间吃饭,没时间出门旅游,没时间回家;现在有时间了,却是懒得出门旅游,懒得回家,懒得自己动手做饭。买了很多花草植物,也在浇水,也在松土,却很少静下心来观察它们的变化;花了一个下午做了一坛泡椒风爪,却基本没吃过,因为讨厌洗碗和筷子。空闲时间抱着手机和电脑,日复一日,时间就这样溜走了。
细思极恐。
长此以外,自己就成了那只青蛙,在看似安稳的环境里自娱自乐,当当大难来临的时候,无路可逃。
所以,我才感到莫名的心慌,莫名的想抓住一点,能够抓住的东西。

所谓的岁月静好,做做饭,种种花,喝喝茶,看看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也就是温水煮青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