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个事儿,发生在楼主身上的:
刚开学不久,楼主的好基友送了楼主一件墨绿色的外套(作为延迟的生日礼物):
楼主很喜欢这衣服,刚好也够这两天穿出去,但是怎么搭配就是怎么奇怪,要么就是内搭想要个浅色的(楼主没有浅色的内搭),要么就是觉得裤子不搭配(想重新买一条),要么就是觉得鞋子风格又不对了……
到最后为了这件外套楼主买了一条裤子,一件内搭。回到寝室之后大呼剁手然后又纠结着要不要买一双鞋配一下。
室友笑着说:“你要不要换个发型也配一下这个风格呢?”(楼主居然还认真思考了一下)
虽然每次都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是事情总是朝着无法控制的方向飞奔而去。也不要说什么自制力,有的时候女生的脑子总会犯抽(别问楼主为什么)。
这是很著名的心理现象——鸟笼效应: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楼主想起以前跟麻麻去三亚旅游的时候(当然你去哪里旅游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每逛完一个景点的时候,路上都会有卖小纪念品的地方,当时楼主跟着几个小伙伴(年龄差不多的初中生)在逛,然后摊主说:“买一点吧,买个一两个回去可以送给你要好的朋友呀。”然后楼主想了想,嗯还可以去跟朋友们炫耀自己去旅游了,要是朋友不信还可以把礼物给他。
那个小纪念品当然不是很贵,十几块钱的也有,几块钱的也有,当时的小伙伴们都买了三四个,楼主也就跟着买了两个。
(类似这样的)
等回到家之后,发现这东西好像根本送不出去,刚开始是忘了,后面就是感觉一个小挂坠,送给谁好像也不好。楼主送给了跟自己最要好的那个朋友,结果她说不要,不喜欢钥匙上挂很多东西(QAQ)
楼主就很绝望了,那两个小挂坠一直留在楼主的抽屉里,最后都没有送出去,一直到最后就坏掉了。
当时楼主怎么想的呢?小伙伴们都买了,我也买吧,反正也不贵;二一个就是可以买回去炫耀炫耀。但事实就是最后发现买的东西根本一点用也没有。
高中的时候,最常听到的一个作文材料就是,一个公司,有两个年轻人去面试,然后老板让这两人去一家饭店卖水果(应该是餐后水果的那种,时间太长记得不是很清楚),之后是一个年轻人问:您需要饭后来点水果吗?另一个年轻人问的就是:您的饭后水果是需要苹果还是香蕉呢?
那个时候的楼主觉得这个年轻人好聪明呀
这也是很著名的效应,称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批判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就算是没有很系统的学过如何营销的人们,在长时间的生活中也能或多或少的发现这些问题,甚至是去利用它为自己赚取利益(当然作为商人这是很正常的)。而我们作为买家,总是一次又一次的,买着自己不怎么需要的东西,又在事后后悔(其实最高的境界应当是,花了钱还感觉自己赚了)。
有的时候回头看看你是如何一步一步陷入了你所认为的“不得不买的”场域时,你就会不禁为那个卖家竖起拇指,也许方式方法很幼稚或是很常见,但是他就是成功把你忽悠了,也不用尝试着解释自己当时只是脑子不清晰,让你的脑子不清晰这一瞬间就证明人家成功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广告:其实你在银行有1000万存款。只不过,你忘了取款密码。每输入一次密码需要2元,一旦正确,钱,就是你的。不着急,不放弃。心若在,梦就在。——中国福利彩票
不得不说,楼主有时候也会有那么一丝丝冲动去买彩票,虽然没试过
好吧,关于营销,是一件很神奇的东西,人性的弱点,同样也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