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横行,反映的是大数据安全的隐忧
最近几周,几乎是接连不断地被电信诈骗的大新闻刷屏。
这些大新闻不光是占据你的眼球,更重要地是冲击和震撼你的内心。
三个大学生和准大学生,因为电信诈骗损失了学费,其中两位悲伤过度猝死,一位跳海自杀。
应该说这三例案子都是让人不忍卒读的悲剧。十七八岁正值人生最开心和乐观的年纪,竟然会被几个电话诈骗逼到心灰意冷了无生趣的绝境。
还有一个案子就是清华教授被电信诈骗损失千万元巨资的让人匪夷所思的案件。
虽然此案并没有细节披露,但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电话那一头作案的罪犯具有的极大的杀伤力。
这几起案子仅仅是电信诈骗的冰山一角。几乎每个有手机的人,都收到过诈骗短信、诈骗电话。
从这些案件里,我们可知无论是还未走入社会的学生,还是名校的教授,无论是还需要领民政补助的平民,还是拥有不菲财富的富有阶层,社会各个层次的人都有可能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警惕性最高的民族了,各种碰瓷、敲诈的骗局我们从小就耳闻或者目睹过。笔者记得小时候街上总有人玩三张牌来行骗,还碰上过掉包的欺诈,去外地都把钱缝在内裤里; 而且每次去火车站汽车站之类的公共地方更是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我们的背包在这些地方总是在胸前抱着以防身后的扒手。
就是如此锻炼出来的精明的民族,如今却被电信诈骗整的七荤八素天翻地覆。
目前的诈骗和我们以前熟知的各种骗局有什么主要区别呢?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以前是“陌生人诈骗”,而现在是“熟人诈骗”或者“权威机构诈骗”。
陌生人诈骗,对方你不认识,对方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你相信一个骗人的故事或者把戏,让你上钩。
对待这类办法,我们从小就被教诲了,不要相信陌生人!
所以,我们差不多是最不信任陌生人的民族了。
那么现在的“熟人诈骗”或者“权威机构诈骗”又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你收到一个电话,对方是你的兄弟姐妹,或者是你的亲戚好友,你会怎么样?你当然会信任他/她。
如果对方是国家机关,公检法机构,或者是银行是你的工作单位,你会怎样?你自然也会听从对方的指使。
只要骗子说服你,他/她就是你的熟人,他/她就是你不可忽视的权威机构,那么无论你的人生经验和智商,你几乎注定成为受害者。
山东的受害女学生,刚去民政部门递交了助学金申请,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马上就收到电话,对方准确地知道她的这些个人信息,准确地编造输送为她量身打造的故事。收到这样的电话,她百分之百地会相信对方就是权威部门打来的电话,为了得到助学金,她百分之百地会去配合对方的指示。
显然,管理公众这些重要信息的数据系统出现了严重的数据泄露。这些对公众至关重要的数据被转移输送到了犯罪分子手里。
在这种状况下,犯罪分子犹如拥有了一个强大的大数据系统,可以从各个方面构建目标的档案。当对某个目标有足够多的了解后,他们就会出手,而受害者在其编织的故事网中,往往难以分辨真假,不得不被人操纵,最终付出财产甚至生命的代价。
整个环节中,受害者个人隐私数据的流失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我们知道,现在无论是政府、银行、电信公司甚至电商平台,都在建造建立在公众隐私数据之上的大数据系统。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在系统中留下数字痕迹。一旦这样的系统出现漏洞,发生数据流失,我们就有会完全赤裸裸地暴露在诈骗罪犯的面前。在我们最无防范的时候,被他们敲诈成功。而且,可以想象,下一轮升级的诈骗行为可以完全不需要和受害者发生交流,诈骗罪犯可以直接伪造受害者的身份,以受害者的名义贷款、转款、承担责任、或者转移某些罪责。
大数据,究竟会成为造福于公众的先进技术,还是会成为帮助罪犯的可怕的工具?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集诚信jicheng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