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苏轼。所谓明月寄相思,古人认为在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哪怕相隔千里的人,但能够共赏同一轮明月,那也算是团聚了。并且认为这一天,万里同阴晴。(尝见海贾云中秋有月,则是岁珠多而圆,贾人常以此候之,虽相去万里,他日会合相问,阴晴无不同者。——苏轼自注)
明月,是中国人的中秋节的主角。但是在我的家乡清镇,还有另一个主角——瓜灯。
这瓜灯可不是外地那种西瓜灯、冬瓜灯什么的,是老南瓜做的灯,又与国外万圣节的南瓜灯截然不同。
小时候,我以为做瓜灯是全世界都会做的事,长大才知道这只是我们这一方习俗。当然,也在其他地方见过,但论传统和风气浓厚来说,我家乡清镇的瓜灯可以说独占鳌头了。清镇瓜灯收录在百科词条当中,还有论文专门研究其起源、演变。时过境迁,现在的瓜灯和小时候略微不同,但大体的气氛还是在的。

每到中秋之前,街上除了摆满了贩卖月饼的小摊,还有买老南瓜、小金瓜的,更有一些手艺好的,直接出售雕刻好的瓜灯。
说起瓜灯,这可是我小时候进入秋季以来最为期待的事情之一。那时,尚未进入八月,便邀着小伙伴们去山上、去地里找南瓜,要找卖相好,形状圆润不扭曲,当然还不能有疤痕,要找颜色微黄的,不能找完全黄透的,因为黄透的不能存放太久,还没到中秋节这些老南瓜就烂了,而微黄的瓜放到中秋刚好金黄了。找到南瓜之后便摘回家放着,等着中秋时开始开膛破肚、雕刻花纹了。当然,也有小伙伴运气不好,最后拿着青南瓜雕刻瓜灯,金黄的瓜刻出来的灯夜晚透光是橘色的,青瓜则是淡淡的黄色,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要青瓜。

雕刻花纹是最复杂的,手拙的人,雕刻的瓜灯又丑又烂,说不定还会伤着自己的手,我便是笨手笨脚的那类小同学,但我们当中也不乏心灵手巧的小伙伴,雕出美丽的瓜灯。尽管自己的瓜品相不好,手艺也极差,但看着微黄的烛光透过灯皮透出来,成就感油然而生啊。

记得某年,我还很小,大概五六岁,拿着父亲和我一起完成的小小的瓜灯去街上,看着别人雕刻的美轮美奂的瓜灯羡慕不已。忽然有位家长带着他们家小孩喊住我,说要和我换瓜灯,我一看小孩的瓜灯又大又漂亮,但孩子不喜欢大的,偏偏就喜欢我这个又小又丑的,又哭又闹。我犹豫很久,还是换了。说真的,我还从没提着那么好看的瓜灯在街上玩过。(我的瓜灯都很丑)
瓜灯,可以说是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去年,我大外甥女的美术班老师在中秋前夕,给他们上了一堂雕瓜灯的美术课,教她们雕瓜灯。可见,在清镇,雕瓜灯并不是民间小玩意,在课堂上也被老师们当作本土技艺的学习内容了。

清镇瓜灯雕刻手艺已被收入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逢着中秋,市内都会举行瓜灯技艺大赛(不知今年是否还有),而中秋之夜,在部分景点,还有瓜灯会,热闹的气氛一点也不比元宵节的灯会逊色。毕竟,这瓜只有这金秋季节才有的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集诚信原创文章
转载务必注明出处jicheng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