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我们小学开始接触外语,就开始接触“语感”这个词,小学老师说语感很重要,中学老师会告诉你语法很重要,有的成绩好的同学会贴心地说背单词也很重要。语感并不仅仅针对外语,还针对自己的母语。
有的人觉得自己学不好一门语言,觉得自己语感天生不如他人,于是这类想法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也能很好解释大部分学外语的都是女孩子,因为女孩子普遍语感比男孩强。我也不敢说这种想法到底是对还是不对,“语感”本身就是一个很玄幻的东西,就像某种天赋一样,大部分人觉得它存在,那大概可能就是存在的吧,但是没人能真正去证明这个真实性。
但把所有的功过全推到“语感”上是不是又有些不妥?从小学学语文开始,一开始是拼音,再学会了偏旁部首,于是所有的字你都可以去查字典了——这好像就没有什么障碍了,但哪个孩子会什么都不玩一天到晚查字典学语文呢?于是学校里面又开始教词语了,然后到三个字的成语,再到四个字的成语,等到成语学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始造句了,方式花样百出,用关联词造句、用名词造句、用主语造句——这些可不会摆明了什么主谓宾定状补,只是简单的两个字,造句。于是我们就可以造句了,根据自己平时的说话习惯,确确实实也没有什么太大错误,本来也就是这样,日常爸妈这么说话,周围的人都这么说话,我们也这么说话,写上去总不会错得太离谱。这是语感吗?当然是的呀,为什么不是呢?那又怎么确定你这不是因为背多了就习惯了呢?——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仔细考虑考虑。
首先,想到马,量词是什么?一匹。为什么是一匹不是一头、一条、一把?为什么?我们也答不上来,但是一把马?这就听起来很奇怪?为什么奇怪?语感。所以这就是语感了?我们从有意识开始就被告知的就是一匹马,所以我们不作他想,听了几年就习惯了,于是就是一匹马而不是一把、一条马。所以语感说到底是不是就是你背下来了,记下来了的那些习惯?这么说来语感也没那么玄幻了,说白了还是另类记忆,让你形成反射性的思考而已。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大概也是吧,我也找不到其他合理的解释,既然这个看起来貌似合理,就先将就用着,若是有什么不对,这种“旧思想”也迟早会被人推翻。
中学时期,大量言情小说、网络小说向中学生席卷而来,小说里描绘的美好的爱情成了小女生们热烈的向往,字里行间奇妙的能力大开金手指的作者让小男孩们兴奋起来。于是青少年们对这些网络小说们痴迷不已,也因为一时间大量阅读,竟让学生们的词汇量丰富了不少,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竟略有提高,这时候就让学生们开心不已了,既然能提高成绩,一石二鸟,于是也就更放不开手中的小说了,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这真的有益于自身发展,老师们怎还会严令禁止你们去做呢?
等到了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新老师问起,你们有人读过《红楼梦》吗?那些一个个喜欢看爱恨情仇的小女生们面面相觑,轻微摇了摇头。放学之后,纷纷跑去图书馆或者阅览室找到《红楼梦》,然后纷纷卡在“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便再也没能读下去。索性大致没读过也知道大致说的是什么,再不然就去看两集电视剧,总会知道一些贾宝玉、薛宝钗之类的名字。

然后继续沉迷在自己的网络小说里面。
这时候,玄而又玄的“语感”又出现了。因为读的网络小说很多,快餐式的语言组织,只注重剧情而忽略文字本身魅力的大多数小说,已经深深影响了你的“语感”。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沉不下心去阅读鲁迅等知名作者的文章,或是古代一些著作比如《水浒传》?你说是因为环境不同,没法深刻理解文章含义,做不到感同身受,于是体会不到妙处;但其实是因为你觉得晦涩难懂恨不得一目十行,把其当作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去对待所有才有这么一情况吧。
于是你在以前所引以为傲的拿手作文,仅仅只能在那时候的同辈之中“脱颖而出”,却在现在默默无闻甚至有些无病呻吟。
我一直觉得文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存在,我也曾十分羡慕语感很强的人,不仅仅在做题考试的时候他们能遥遥领先,就连平时说话,都能让人心情舒畅。
我们说话的方式大致是我们所学、所读、所领会的所有的体现。无怪乎以前的秀才们满口的之乎者也,就连我们自己,有时候古文看多了言辞间也会有些略微的怪异。但我相信,一个人,满口“我x你x、你TM、xxx”的,还有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在旁边做对比,对谁的好感度高一点不言而喻。我甚至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有些青少年反而看不上或者说看不起这类型的人,甚至这些外号、评价——“书呆子”、“只会学习的木鱼脑袋”之类的,然后自我堕落,觉得自己要当一个很酷的人——可能是我欣赏水平不在一条线上,我更觉得知识渊博谈吐间透露出优雅的人更酷一些。
长相、身份、气质、修养、学识、谈吐……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