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我曾经做过上千上万种假想。
不能骂,更不能打,所有的事情在心平气和中解决,讲道理,控制脾气,和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思考问题。
因为小时候被父母带出去,父母老是会说:来,闺女,叫叔叔;叫阿姨;叫姐姐;叫哥哥......弄得我心里是千万个不情愿,所以孩子没落地之前,我就在想,要对孩子循循善诱,但孩子不愿意叫人时,绝不逼着她。
尊重孩子的爱好,发掘孩子的长处,安抚孩子的恐惧,爱护她的朋友们,和孩子以及孩子的朋友们做朋友。
少报补习班儿,以孩子的爱好为前提培养她的兴趣爱好并发扬光大。
多一些陪伴,少一些爱的缺失
我会是个好妈妈。
......
在孩子出生之前,准父母们应该很多都是这么想的吧。
事实上,我们也都在努力地朝着这些目标在做,但是,但是,这一切的基本前提是:在大人心情较好,情绪较冷静的情况下。毛小孩儿们,当你的父母因为工作或麻将而心烦意乱的时候,这时候千万不要招惹他们。
心情好的时候是这样:
心情不好的时候则是这样: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 老师,家庭是最好的学校,最为一切认知的启蒙者,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多么大的作用啊。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裕,家庭的重心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里,为什么孩子的性格却越来越暴戾?
我们不是对孩子太苛刻,就是对孩子太宠溺;不是太放养,就是过重圈养。为什么国外的孩子大学时才刚刚进入学习阶段,而中国的孩子进入大学就感觉是一种释放,一种宣泄?
追根究底,还是跟家庭教育交通观念有关系,过重地跟了年幼的孩子太多的心里负担,剥夺了他们原有的童年,打着亲情和爱的名义,却做着与爱背道而驰的事情。
这是通病,我们是否能努力一下,给孩子减减压,和孩子做朋友,倾听他们的小心事,允许他们的小情绪,不要让他们有苦难时,只是选择逃避家长,默默承担。
一日三省吾身,我们都应该想想,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